我的书架:一小堆非专业书(一)

我的书架:一小堆非专业书(一)

常年飘动,不敢买书,而且现在对图书馆的依赖也越来越大。不过最近几个月,手头竟然也零零散散地积累起一小堆非专业书——这里的所谓“非专业书”,倒不一定和法律无关,而是你不能拿这些书去当律师工作的指导(点书名可直接前往卓越网):

 

1、《万历十五年(增订本)》,黄仁宇,中华书局2007年重印

内容就不用说了,似乎很多人都知道。上大学的时候买过一本,送给某女同学当生日礼物,被该女同学的女同学嘲笑送书很老土,极郁闷,掐死她的心都有。十年过去了,江湖一片乱麻麻,该书仍然很畅销。

 

2、《就事论事–美国最高法院的司法最低限度主义》,凯斯·R.桑斯坦 著,泮伟江、周武 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

桑斯坦是最受人尊敬的法律学者之一。以下抄自译者的导言:

……国内学者一提到法律解释和政治冲突,往往马上联想到的是隐藏在法律解释背后的各种政治势力的较量,以及其对法律解释后果所产生的影响……桑斯坦在处理和分析法律解释中所存在的政治冲突时,表现了一种理论家少有的分寸感和谨慎的精神。

这句话,和我心有戚戚。

 

3、《说话算数:技术、法律及娱乐的未来》,威廉·W.费舍尔 著,李旭 译,上海三联书店2008。

41zbdmluul-_sx335_bo1204203200_

  刚读了一半此书英文版,就看到了中文版,而且和上一本书一样,出于对译者的信任,当即就买了。这本书分析了三种解决新技术与旧(版权)制度冲突的思路:(1)娱乐产业的版权继续被类比为以支配属性为主的物权,获得强保护;(2)借鉴反垄断法,以政府介入监管的模式来限制娱乐产业的发展;(3)用一种行政补偿的体制代替现存的版权制度——这是作者所推崇的创新型模式。大致内容如下:登记娱乐作品,然后给这些作品编号,让消费者在购买某种设备或服务的时候,同时购买数字娱乐产品,然后政府对这种购买征税,将税收收益分配给版权人。这是作者所推崇的创造性的改革方案。其关键点在于,不是按照版本的复制次数(这是有形时代的计算方式)来收费,而是通过统计学方法和大众的投票方式,对娱乐作品被欣赏的次数(而非被下载的次数)甚至其质量的好坏进行评估,然后根据这些估计来分配税款。为了在现存版权法体系暂时难以根本变动的条件下达到上述目的,作者提出了建立一种类似共产主义合作社的过渡模式。这本书非常有价值,前半段的知识性描述非常精炼,后半段的对策研究非常仔细和有创造性,不愧为大家作品,可以反复品味。

4、《印刷书的诞生》,费夫贺、马尔坦 著,李鸿志 译,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这本书我读得非常细,而且大多数时间是在马桶上读的,在我的论文中也有引用。在马桶上能读完的东西,无论是所谓“高雅”还是所谓“通俗”,都必须具备一个特点:流畅自然,让人放松。我妈说:不要在马桶上读书,因为容易便秘;我要补充一下:如果非要读,就要读能让肛门放松的作品。

 

5、《东方的女儿:贝·布托自传》,贝娜齐尔·布托 著,江亦丽、皋锋、王正 译,译林出版社2008。

她遇害的那天,我和父母正巧在蜡像馆里与她合影,晚上看到新闻,全家人不胜唏嘘。此书意境与上一本完全相反,让人紧张、激动和难受,尤其是当你明知书中跟你说话的人死于其整本书所反对的极端主义的时候,更尤其是当你发现这种极端主义就存在于生活中的时候。不推荐在卫生间中读,但推荐在火车上读,因为会使你保持清醒,同时也预防自己在那种局促的环境中丧失善良(毁了眼睛不怪我)。

 

6、《中国民本思想史》,金耀基,法律出版社2008。

此书让我对三民主义有了新的认识。BTW,这本书是其简体字版编辑送给我的。金先生在简体版序中对他评价相当之高——高山的高。

 

7、《历史法学(第一卷):民族主义与国家建构》,许章润主编,法律出版社2008。

本书来源同上。我还没怎么读。所辑的文章作者(译者)有:马汉宝、伯尔曼、黄静嘉、陈弘毅、崔钟库、许章润、高全喜、翟志勇、张骐、孙雅婷、萨维尼、蒂堡、凯尔森、朱虎、张龑、陈伟、王进文。

 

8、《闪开,让我歌唱八十年代》,张立宪,人民文学出版社,2008。

当某人要求我长途跋涉买此书的时候,我不知道它就是老六的《记忆碎片》。这是我第一次买网上的帖子印出来的书——历史证明,这些帖子比那些什么千年的叹有意思多了。

 

9、《八十年代》,查建英,牛津大学出版社,2006。

此书大陆版叫《八十年代访谈录》,三联书店2006。香港版是未經删節的足本,厚了很多,我是买来送我妈的。此书和上面老六的东西放在一起读,别有一番风味。我想这本书大概是最近的“跃进鞋”热潮最早的导火索,只不过,当一种东西爆炸为“疯尚”的时候,其后面非物质性的东东往往也已经挥发得差不多了。

 

时间关系,慢慢再增加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