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部电影的中心思想非常清晰。甚至可以说是一部把中心思想直白地讲出来的电影。
惯常的故事片中,那些用于起承转合的枝叶,被尽可能的简化了。片子里所剩的具象内容,似乎都是为了应付出资人或者审查当局的要求而作出的让步。导演自己好像根本就不想要这些东西。
这种对具象的剥离,集中体现在女主角(即“涛”)的造型设计上。主创人员完全没有区分25岁、40岁和50岁的女人的脸。这不是没有技术更不是没有投资,而是没有欲望去做这件事。
不单是女主角,别的角色也一样。贾导甚至连正经给角色取个名字的欲望都没有,直接都用演员的名字。
这颇有些像专业人士制作的PPT:每张幻灯片不要超过四行;每行不要超过八个字;页面进出的时候不要有渐变效果和彩蛋;不要有花哨的字体和图片;可以有笑点,但是要内敛、精巧并且服务于主题;等等。
喜欢这种PPT的人有两种:一是熟悉PPT关键词后的背景知识,能自动脑补产生代入感的;二是完全生活在另一个世界,同时对PPT主题有兴趣的。
前者就如专业的法律研讨会中的演讲。因为听众都是资深法律人士,你可以直接进入案例解读和风险分析,没必要废话什么是“法人”什么是“权利能力”。大家听得懂“别爱我,我是善意第三人”这类笑话的前提,是小时候考过《民法学》这门课。
后者就如同企业海外上市路演。前来听讲的投资经理对中国的认知仅限于那些已经被抽象的符号,同时他们在他们的客户面前总以中国通的形象出(zheng)现(qian)。
一旦PPT中出现他们所熟悉的符号,他们立即获得到心理上的满足,而不会去追问细节。如果偶然跳出几个他们没见过的符号,他们的求知欲和归类欲会帮助他们忽略漫长沉闷的讲座,并且在事后赞叹这个presentation非常impressive and informative.
《山河故人》所吸引的就是这两类观众。它在香港只有两家影院放映。从周围私语声判断,大部分人是普通话人士,其余的就是歪果仁。
这种电影,内地人士对中心思想的认知能力(以及观影耐力)肯定要高于港人。如果恰好来自山西,或者来自中国任何一个三四线地级市、并且在九十年代已经能进迪厅跳舞,那么对电影中的绿皮火车、暴发户、尘肺病、桑塔纳等等符号,自是了然于胸。
这个时候,只要他们稍微再努力一点,增加一些代入感,脑补自己的故人或者山河,那么还是很容易为电影中的场景(而.非.情.节.)所触动的。
====休息时间,下面还有====
按住下面的迷魂阵,然后点“识别二维码”,你就订阅了法豆
而对歪果仁来说,他们对中国的理解也大多仅限于电影中的符号,也只需要限于此。
如果你不属于上述两类观众,那么这部片子就会显得极其无聊,焦躁难熬。
做PPT的,内心大体上知道谁是自己的听众;看PPT的,往往是坐下来听了一段后,才知道自己是否进对了会议室。
没关系,还有别的演讲者。再说,人家也未必把你当客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