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 Home
  • Blawg
  • Publications
  • Resources
  • EnjoyLife
  • 微信公号
  • About
  • Search
BlawgDog | 博铎法豆
Law, tech & human being, since 1999
  • Home
  • Blawg
  • Publications
  • Resources
  • EnjoyLife
  • 微信公号
  • About
  • Search
【豆读】Daniel J. Solove 的名著《理解隐私》(Understanding Privacy)
Home 专业日志 【豆读】Daniel J. Solove 的名著《理解隐私》(Understanding Privacy)
Why IP Lawyers Should be Involved in Business Strategic Decision-Making
李子不木:猪八戒的师父究竟是谁
【豆读】Daniel J. Solove 的名著《理解隐私》(Understanding Privacy)
专业日志 / 学术论文 / 微信公众号 / 资料库

【豆读】Daniel J. Solove 的名著《理解隐私》(Understanding Privacy)

Donnie 03/12/2017 03/12/2017

51zsmGsb1bL._SY344_BO1,204,203,200_  最近出差较多,利用飞行时间精读了隐私界最重要的著作之一:Daniel J. Solove 的名著《理解隐私》(Understanding Privacy)。*

* 书是GY送的,并且还包邮——体贴地快递到了我出差的酒店,真是不知道该怎么感谢。另外,Daniel J. Solove 的名字通常被翻译为“丹尼尔·沙勒夫”,为方便记忆,你也可以叫他沙老师或者“So-love”老师。

  尽管作了一些润色,这本书大体上沿袭了传统的学术专著结构。这种结构的好处是:由于作者对所涉领域极为熟悉,短短二百余页的正文再加上后面几十页的注释,已囊括了该书写作时,英文世界中有关隐私权讨论的几乎所有重要文献、主流理论以及热点问题。再加上它是用轻质蒙肯纸印制的,重量不到三百克,真真让人感受到啥叫“四两拨千斤”。

更重要的是,在体现深厚内力的文献回顾和反思后,作者创新性地采用“族群描述法”界定隐私概念,加之对隐私权的社会价值的发现,以及对每种侵害隐私权问题的精当评价,足以让从初学隐私的学生到实操多年的律师都大有裨益。

不过,从可读性的角度来说,这本类似博士论文结构的专著也有让人挠头之处——它是一本需要耐心的书。

比如,从全书结构到各个章节,作者都采取了学术论文的“总—分”结构:首先抽象概括后文中的核心观点,然后再对具体问题进行阐述。这种结构,对那些没有研习过隐私问题(或者自以为有所研习,实际上只是自己瞎琢磨的)的读者来说,在开始阅读后不久就可能感到吃力乃至困倦,而在好不容易克服倦意以后,又会发现后文中似乎总在重复前面提到的内容。

再比如,在对述种种具体的隐私问题的讨论中,作者采取了十分谦逊、委婉的行文风格,几乎没有任何一节是上来就告诉读者相关概念的涵义,也很少直接地阐述自己的看法。你需要精读几个段落后才能对讨论对象有清晰的认识。这就很可能让不熟悉隐私权法律语境的读者,或者那些习惯了“主旨+概念+论据”文风的快速阅读者感到困扰。

这些,大概是这本2009年就已出版的名著迄今没有中译本的原因。相反,沙勒夫教授于2007年出版的《The Future of Reputation: Gossip, Rumor, and Privacy on the Internet》则在2011年就有了中译本(并且选择了一个迎合读者的营销名字:和《隐私不保的年代》)。

这篇小文的目的,就是企图对《理解隐私》这本书的核心内容作出一个符合中文懒人读者的习惯的索引,让你能在拿到这本隐私界的《九阴真经》以后,迅速找到感兴趣的部分。

注意:我不习惯直接引用(尤其是对外文原著),所以下述内容大都不是作者原话,而是我自己发挥的,非常有可能偏颇乃至错误地归纳作者的观点。因此,在读原著前,建议你不要盲目转引,被人笑话事小,走火入魔事大。

言归正传,以下是对《理解隐私》一书的简要介绍。

全书分为六章,大体上沿袭了传统的学术专论结构。

第一章是简介和提出问题,相当抽象,你要是不想读可以略过。反过来,你要是只想读一两章就出去吹牛说自己读过这本书,那就读读第一章和第六章,外加本文吧。

第二章类似“文献回顾”,同时还指出种种旧有理论在定义“隐私”时的缺陷——作者回顾了19世纪以来诸多关于“隐私”的定义,然后指出它们不是太宽就是太窄,而且往往无法适应社会的变迁。

第三章以后,沙教授开始展开自己的观点。

  第三章首先解释了旧理论存在缺陷的根本原因:在传统的“属+种差”的定义方法限制下,人们难以找到一个既不过于抽象又能囊括各式各样的不同类型的“隐私”的“属概念”。因此,作者建议用新的方法来了描述“隐私”:一种建立在多元主义下的“族群”描述法。换句话说,他主张不必对各种隐私问题强求一个单一的“共性”,而是径直分析现实生活中人们所遇到的每一种“隐私问题”,并对这些问题予以分类,分别讨论这些不同种类的“隐私”之所以为人们所关注的社会、心理根源以及它们与其它社会价值之间的磨合与冲突。

站在这个新的观察视角,第三章概述了“隐私”这把大伞下可能涉及的众多范畴,例如“家庭”、“身体”、“性”、“居所”、“通讯”等等。基于其对隐私问题十多年研究的修为,沙老师霸气地指出:如此众多而且杂乱的客体都被归属于“隐私”范畴,与其说是一种逻辑必然,毋宁说完全是一个历史的巧合(historical accident)。所以,要理解“隐私”个神奇的字眼,需要从众多并非递进或者并列的因素同时出发。比如:信息的本质、每个人的个体偏好、社会公众对“隐私保障水平”的合理期待,等等。在综合所有这些因素后,才好更清楚地发现隐私领域真正重要和迫切的问题。

  第四章建立在第三章提出的方法论的基础上,分析了隐私的价值。除了大家大致可以猜到的那些价值以外,作者在这一章提出一个非常重要的观点:隐私并非只是一种权利,其价值也不只是保护个人的利益,而是制度文明中,令社会向良善方向发展的一个重要方面。之所以保护某种特定的个人隐私,是因为如果不这么做的话,整个社会中的每一个其他人的安全和未来都可能因为相关法律保护的缺乏而受到威胁。

  第五章:隐私的分类(A Taxonomy of Privacy)是全书的核心,篇幅占正文的三分之一。

在这一章,基于上述族群描述法,作者没有用演绎逻辑自上而下地对隐私概念所包括的各种“权利”进行分类,而是反过来,从归纳逻辑的角度,将可能侵害隐私的行为分为四个大的方面:(1)信息收集(information collection);(2)信息处理(information processing);(3)信息传播(information dissemination);(4)入侵行为(invasion)。

在每一大类行为下,又有相应的子类别用以指代具体的隐私侵害行为。例如,

  1. 在信息收集过程中,“监控”(Surveillance)和“讯问”(Interrogation)是对隐私最为突出的侵害行为。
  2. 信息处理过程中,“信息聚合”(Aggregation)、“身份识别”(Identification)、“突破信息安全保障”(Insecurity)、“(未经同意)二次使用(合法收集到的信息)”(Secondary use)、“使信息主体无法编辑和删除自己的信息”(Exclusion),等等
  3. 信息传播过程中,易于对隐私造成危害的行为包括“违反保密约定”(Breach of Confidentiality)、“向他人披露(相关人的事实和历史)”(Disclosure)、“暴露(相关人的身体或精神状态)”(Exposure)、“(使已在一定范围内公开的信息被)进一步公开”(Increased Accessibility)、“勒索”(Blackmail)、“盗用(他人的名声)”(Appropriation)、“歪曲”(Distortion)
  4. 所谓“入侵行为”(Invasion),则包括侵权法上的“侵入(他人隐私)”行为(Intrusion)以及“(政府对个人生活选择的)干涉”行为(Decisional Interference)

下图是书中最重要的一张插图:侵害隐私行为的分类图(p.104)。书中对上述每一种行为对个人及社会的危害都作了描述,说明了它们在美国和欧洲(偶尔也提到其它国家)法律体系下被承认、保护的程度,以及它们与其它正当的社会价值之间可能的冲突和矛盾。

solove-taxonomy-of-privacy

第六章类似“总结与展望”。它首先将前五章的核心观点作了回顾,然后从社会发展的角度,对前述侵害隐私行为的危害作了归纳,最后针对该书写作时露出苗头的一些新现象和新问题进行了评述和分析——例如政府对散布于各个角落的个人信息的数据挖掘(Data mining)问题,等等。

打完,收工。祝阅读愉快。

 #privacy #Solove #读书笔记 #隐私 #隐私权

Donnie

Two doctorate degrees, but not a scholar. 15 years in leading law firms; 20 years in the internet industry, indefinite in Buddhism, and in the spirit of clarity and simplicity, with senses of humor and fun. 前任法律学者、现任滤师,专业过滤假货崴货(不限商品、服务、鸡汤鸡血);业余仁波切,负责解答精神问题。微信公号fadoufadou
View all posts by Donnie

Recent Posts

  • Strategies for Commercializing “IPs” in the Entertainment Industry
  • AI程序能成为专利权人吗?
  • 从所谓 “天价「云铜」商标转让案” 说起:跨境法务调查的几个常识
  • Wong Wing v. United States 163 U.S. 228 (1896)
  • 母亲节的知识产权故事:给企业IP战略带来的启示

Recent Comments

  • Donnie on 三步检验法不能作为国内法中关于合理使用的概括性条款
  • tzy on 三步检验法不能作为国内法中关于合理使用的概括性条款
  • yfhxs on 昆明老照片多图杀猫请耐心
  • yfhxs on 昆明老照片多图杀猫请耐心
  • 奥森 on 葛峰:调解利弊析

Categories

  • 专业日志
  • 学术论文
  • 寻闲
  • 微信公众号
  • 未分类
  • 资料库

Meta

  • Log in
  • Entries feed
  • Comments feed
  • WordPress.org
Powered by Esotera & WordPress.
©2021 BlawgDog | 博铎法豆
Back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