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4月8日和4月15日,清华大学法学院知识产权法研究中心举办了由董皓博士主讲、中心主任崔国斌副教授主持,题为《超越法律:知识产权的商业运营及其管理》的系列(英文)讲座。
讲座围绕对知识产权的商业理解展开,分为“作为商业的知识产权”、“战略性知识产权规划”、“知识产权经理职业”三个部分。
讲座伊始,董博士首先介绍了现代商业中知识产权的含义,相较于其法律释义,知识产权在商业语境下涉及到了算法、主题公园、资格许可、电视节目乃至名人商誉等多个领域。
知识产权律师在现实中常常遇到的问题是,知识产权在各个领域内对其的理解,并不再像法律语境下那么明确。例如,通过习得原作品的思想而创作的作品,很难用传统的类比逻辑推定为侵权。
如果将知识产权视为一个商业范畴,那么知识产权律师的任务就不仅仅是为客户主张权利、维护权益,还要确保客户商业活动的法律风险最小化。所以,律师在懂得保护和管理客户的知识产权的同时,还应当理解商业实践的真实逻辑。
董博士指出,所谓的「知识产权管理」应包括“明确法律”、“平衡维权的风险和收益”以及“与从业者合作”三个方面。知识产权从业者不能仅仅给予客户纯粹的法律分析,还应主动参与到客户对于这些知识产权的商业经营实践中。
例如,面对著作权侵权,应告知权利人关注的重点不仅是单纯地主张权利,还要应对如何从商业上解决相关问题、如何阻止侵权人继续实施侵权行为以及如何避免客户的赞助商流失等问题。
当为客户进行知识产权资产规划时,董博士提出了自己的具体分析思路。
首先,应该明确客户的知识产权资产,比如其拥有的商标、专利等;之后,需要结合客户自身的发展规划,纵向、横向地在市场中进行比对,研究其他竞争者所投入的资源及其商业布局等;同时还应该帮助客户明确其核心品牌(价值)以及可利用的法律防御手段等。
董博士认为,知识产权律师想要拥有核心竞争力,就应主动将律师身份切换为“管理者”的角色。
例如,在为客户安排知识产权权属时,将总部、研发中心、进行知识产权管理的子公司等主体中的哪一个视为权利所有者,以及分别对应怎样的风险和收益,都是知识产权律师需要考虑的问题。此外,还可以主动参与企业知识产权管理人的安排、合作律所的选择等事务。
最后,董博士介绍了企业外部知识产权从业者(例如专利代理人、知识产权诉讼律师等)以及企业内部法律顾问两种身份下各自工作职责的不同。
董皓博士有近二十年的科技法和知识产权研究和实践经验,曾担任头部互联网公司的高级法律顾问,也曾长期任职于著名国际律师行及北美、香港的咨询公司。他还曾在哈佛大学伯克曼互联网与社会研究中心担任驻站研究员(Fellow)。目前,除律师工作外,他兼任香港大学SPACE企业研究院高管课程教师,也是由亚洲各国资深互联网从业者和学术领袖组成的“数字亚洲中心”(Digital Asia Hub)的指导委员会成员。